【假新聞在東南亞】

不實資訊重災區東南亞(下):謠言與仇恨言論滿天飛,立法是解決之道?

OCF
g0v.news
Published in
11 min readJul 31, 2018

--

文|王怡蓁

假新聞議題席捲全球,以及隨著社群媒體的大量使用,操控/管制社群平台上的言論成為許多政府的目標。一些國家執政黨運用社群與人民互動,製造友善的形象,並發布假新聞攻擊敵對政營,甚至將抵制不實資訊作為立法理由,實則用以箝制言論自由。

實際上,台灣的東南亞鄰居是「不實資訊」的重災區。根據自由之家 2017 年的調查,東南亞的網路自由度普遍偏低,而政府干預網路自由的程度升高,其中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包含:政府影響媒體、政府聘用網路評論者散佈支持政府言論、選舉假新聞等。另外,根據無國界記者在 2017 年的報告指出,所有東南亞國家的媒體自由度全球排名都在 100 之後,近年更是下滑,主要來自政府對於媒體的控制。

從東亞到南亞國家,假新聞與不實資訊出現的面貌與原因各有不同,這些國家的人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些議題?g0v.news 在台灣民主基金會與開放文化基金會於六月底主辦的「Combatting disinformation」工作坊當中,採訪了數十位東南亞國家的記者、研究員與NGO工作者(加上印度與日本),可以歸類為四種:假新聞主要來自於政府、國家言論控制嚴格、社群媒體上謠言廣傳與國家立法和成立機構對付假新聞。本文將分兩上下兩部分,上篇探討前兩者,下篇探討後兩者。無論是哪種,從東亞到南亞,言論自由狀況都不容樂觀。

社群媒體加速謠言散布:日本推特小道謠言多,新聞媒體與事實查核中心加強闢謠;緬甸 Facebook 仇恨言論情況嚴重,公民呼籲加強媒體素養。

國家成立機構與立法對抗假新聞:印尼成立網路安全局,追蹤網路犯罪;印度試圖立法,但仍在研擬中;馬來西亞反假新聞法上路,但新政府承諾廢除。

日本:新聞更正與事實查核的再深化

在日本,「假新聞」曾登上了2017年日本 Buzzwords 的前十名熱門詞彙。香港大學的助理教授 Masato Kajimoto 也曾撰文表示,日本公眾人物的發言與新聞報導經常是未受到查證的。

日本第一個查核組織 FactCheck Initiative Japan(簡稱FIJ)因而在2017年成立,創辦成員有學者、律師與新聞工作者。FIJ 的目標是讓公民社會透過事實查核的方式來解決不實資訊。去年他們與記者和查核員在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合作,查核不實的報導,並透過四家合作的媒體進行發布。他們也正在發展監測與回報系統,讓事實查核流程更加順暢。

(Photo Credit:FIJ)

FIJ 的執行長Hitofumi Yanai也是其中一名創辦人,他的本業是一名律師,在成立FIJ之前,他已做了六年的媒體監督,並設立網站GoHoo來搜集更正報導。他表示,一開始他看到紐約時報有單獨的更正報導網頁,不像許多網路媒體只有小小的一欄,而日本媒體也幾乎沒有單獨的更正報導,只有朝日新聞(Asahi)有類似的頁面。FIJ認為,日本媒體過度依賴政府機構以及引用匿名消息來源,報導中容易呈現部分真實或是含有個人意見,媒體對於更正報導甚至帶有負面的態度。

在新聞報導之外,容易影響日本大眾的不實資訊大多是醫藥與災難。例如,在日本大地震後,就有一則推特貼文宣稱有獅子從動物園逃出來,而那則貼文在一個小時內就有兩萬的分享次數,後來卻被證明是假消息。FIJ認為這些資訊容易被查證,但不實資訊在名人轉發的影響下不容小覷,因此他們認為事實查核的觀念非常重要。

在日本,事實查核機制已在部分媒體中啟動,像是朝日新聞就針對政治人物發言進行事實查核,並在系列文章中標註「事實查核」的標題。而 NHK 則是成立社群小組,稱為 Social Listening Team (SoLT),該小組會監測臉書與推特上的資訊,在新聞發佈前進行事實查核。

雖然日本已有了第一家事實查核機構 FIJ,但這遠遠不夠,日本人對於事實查核還十分陌生。FIJ執行長助理 Eddy Duan 表示,日本教育中沒有媒體素養課程,在資訊素養與電腦素養課程中,大多是電腦科技與技能的教學,缺乏思辨的課程,他認為也是一個問題。另外,他也表示 FIJ 面臨許多挑戰,首先是還在建置中的監測機制;再者是查核員人數太少,沒辦法進行大量的事實查核。

緬甸:社群媒體成為仇恨言論溫床

在緬甸,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人人都將 Facebook 當作網路來使用,把 Facebook 當作網路的全部,連搜尋引擎都不用。在 2017 年,緬甸人持有智慧型手機為八成,而幾乎每個人都有 Facebook 帳號。一名緬甸 NGO 工作者指出,大家都信任 Facebook 上的資訊,因而難以分辨真偽。

而緬甸既有的族群、宗教等問題,並沒有因為社群媒體的使用而改善,反而更加嚴重。Facebook 剛進入緬甸時,國族主義者就在上面散布極端言論與謠言,網路上的極端言論更造成多起大規模攻擊事件。激進佛教組織 MaBaTha 在網路上散佈暴力言論,攻擊伊斯蘭教、穆斯林與羅興亞人;這些極端團體將羅興亞人蔑稱為卡拉(Kalar)。儘管 Facebook 將「卡拉」等仇恨言論移除,但科技組織 Phandeeyar 與非營利組織 Myanmar ICT for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(MIDO)認為,這並不是有效的方式,他們認為科技公司應該深入了解當地的脈絡,而不是拿一套相同的策略套在每個國家。

比起謠言,更加嚴重的是仇恨新聞,MaBaTha 的支持者與其他激進佛教組織以國族主義合理化仇恨言論,製造對立,根據紐約時報指出,2013 年激進佛教組織成員曾高舉伊斯蘭教是「一種無法控制出生率的動物信仰」的標誌遊行,也傳出緬甸中部發起對穆斯林的殘害行動;也有假新聞網站製作假新聞來抹黑政治人物,甚至在 Facebook 訊息傳散仇恨言論。

一些意識到仇恨言論問題嚴重性的緬甸人成立「Think before you trust」粉絲專頁,透過即時訊息協助人們辨識謠言,也會製作有趣的圖文,教導人們事實查核以及媒體素養。而另一個組織 MIDO 也透過成立粉絲專頁「Real or Not」來協助使用者辨識假新聞,同時,也積極推動媒體素養教育。據 MIDO 統計歸納,緬甸的假新聞有14種,包括內容農場、半真半假、改圖等。MIDO 的工作者表示,解決緬甸假新聞最好的方式,還是培養大眾的媒體素養。

(Photo Credit:Think before you trust)

Facebook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(Mark Zuckerberg)曾在受訪中表示,Facebook 在緬甸已有系統能偵測仇恨言論,並將仇恨言論下架,緬甸公民科技組織 Phandeeyar 從2012年便與Facebook進行合作。然而今年Phandeeyar曾寫一封公開信給祖克柏,在公開信中,他們認為祖克柏美化 Facebook 在緬甸的情況,臉書在緬甸只透過第三方查核組織來查核不實資訊,並在 Facebook 進行標示,離所謂的「系統」還很遙遠,這封信在各大媒體上被報導

面對在 Facebook 上的仇恨言論,緬甸的 NPO 工作者認為,並不是要群眾拒絕使用Facebook,他認為 Facebook 某種程度上也促進言論自由,因此如何繼續保持合作,讓公民社會更加進步,並且保障少數群體的權益,是接下來緬甸面臨的課題。

印尼:今年設立網路安全局

印尼在網路不實資訊方面,今年有幾個重大的消息,首先是網路安全局(National Cyber and Encryption Agency)的設立,主要是打擊社群媒體上的假新聞。印尼總統佐科威(Joko Widodo)表示,網路安全局預計招募上百名的成員,希望透過有科技專長的人來協助追蹤網路犯罪案件以及犯罪者,該局也會與軍警和相關政府機構合作掃蕩不實資訊,逮捕網路犯罪者。今年二月,印尼警方就宣佈逮捕數名「穆斯林網路軍」(Muslim Cyber Army),他們涉嫌在社群媒體上散布極端與仇恨言論。

根據報導指出,印尼雖然網路使用比例並非東協十國(ASEAN)中最高,但由於人口基數眾多,目前有高達1.33億的網路用戶,數量為東協十國中第一。在社群媒體的使用戶上,也遠高於其他東協國家。而印尼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也是 Facebook,其次則是Twitter。

一名印尼 NGO 的工作者表示,不實資訊、假新聞在印尼流傳的狀況嚴重,特別是在選舉接近的時候,網路上及媒體上都充斥著謠言。他認為,對抗不實資訊對印尼人來說還是非常新的議題。他也指出,印尼民眾普遍缺乏媒體素養,因此容易輕信謠言。

面對社群媒體上的謠言,印尼總統佐科威呼籲民眾不要輕信未經查證的資訊。為了因應2019年的大選,政府當局已經宣布與科技公司達成協議,包含 Google、Facebook、Line 等九個社群媒體科技公司,共同對抗不實資訊。

(Photo Credit:Ikhlasul Amal

印度:政府試圖立法對抗不實資訊

對於不實資訊議題,跨地區的非營利組織 Association for Progressive Communications (APC)亞洲政策幹事 Gaya Khandhadai 開頭就問:「立法真的可以解決不實資訊嗎?」在各個國家,都可以見到政府部門與民間討論是否立法對抗不實資訊現象。但她認為,不實資訊並不是突然出現,舉例來說在印度,少數的宗教團體不只是被不實資訊所針對,且來自多數群體的人們帶著歧見看待這些少數人。

假新聞在印度受到公眾辯論的極大重視,因為假新聞導致了多起的暴力事件。例如在Whatsapp 上謠傳小孩遭到綁架,結果有多人因此被誤認為兇手遭到殺害。實際上假新聞中的影片不來自印度,時間也不是最近。

今年,印度政府宣布對抗假新聞的法案,如果記者製造或散佈假新聞,將面臨吊銷執照以及禁止進入政府機構的懲罰,但這項法案因受到箝制新聞與言論自由的疑慮,不到一天,政府便撤回此法案。與此同時,印度政府還計劃監測社群使用者對於政府的評論,印度政府表示這是為了社會安全的維護以及不實資訊的監控。結果,印度最高法院在七月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該計畫。

Gaya 對於立法提出許多質疑:「如何定義不實資訊?怎麼分辨意圖不正的傳散?又什麼才是真實?」

(Photo Credit:Ishfaq Tanty

馬來西亞:大選前立《反假新聞法》

馬來西亞總統大選剛落幕,大選前,前總理納吉(Najib Razak)於選舉前通過《反假新聞法》(Anti-Fake News Bill 2018),此法將假新聞定義為「全部或部分錯誤的新聞、資訊、數據或報告;形式涵蓋專題報導、影片或錄音,以及任何可以傳達文字或觀念的形式。」違反該法,最高將處以五十萬令吉(約台幣三百七十萬)的罰金以及六年的徒刑。而這條法令也適用於境外人士與外國媒體。第一個案例是一名葉門裔的丹麥籍男子在網路上上傳影片,指控警方延遲救人,遭到警方駁斥,最後該男子依《反假新聞法》定罪,處以七天拘役。

任職於馬來西亞媒體 Projek Dialog 的 Maryam Lee 認為《反假新聞法》並非用來打擊假新聞,而是前總理納吉為了維護政權。而且此法中的假新聞定義模糊,任何不利於政府的言論與報導,都可能被視為假新聞。馬來西亞非營利組織不願具名的工作者直言,《反假新聞法》很荒謬,他認為馬來西亞也有其他法令來限制不實資訊,與其立專法來對抗假新聞,他認為政府應該多著力於媒體素養。

(Photo Credit:global voice advox)

新任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(Mahathir Mohamad)在大選曾承諾廢除《反假新聞法》,但他就任後,一改選前說法,他表示會將《反假新聞法》定義地更加明確。不過根據馬來西亞駐聯合國代表 Amran 在回信給聯合國時,表示新政府將在下一次議會會期中,廢除該部法令。

除了立法,馬來西亞存在許多對於少數族群的不實資訊,包括 LGBT 族群、女性、華人等。不願具名的 NGO 工作者表示,部份社群使用者會在 Facebook 上發表對少數族群的謠言,對於這些少數族群,新聞媒體甚至會用負面的報導方式來描述,他認為這是非常傷害人權的行為。部份非營利組織透過與政府溝通合作,試圖從校園霸凌的角度來進行人權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。

※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: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,採創用 CC BY-NC-ND (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) 3.0 台灣。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,採創用 CC BY (姓名標示) 3.0 台灣。

本文與端傳媒合作共同刊出。

--

--

Open Culture Foundation, a non-profit organization which focus on promoting open source, open data, and open govern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