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08.07~08.13

g0v.news 公民科技週報 Issue 5

OCF
g0v.news
Published in
9 min readAug 7, 2017

--

公民科技(civic tech)在近年逐漸成為公民社會的重要議題,透過每週精選 7 篇文摘,g0v.news提供關於開放政府、公民參與、公民科技社群等最新動態與議題,讓您快速掌握全球civic tech新聞與趨勢!

整理撰文.上官良治
責任編輯.吳廷勻

1. 敘利亞開源人權領袖,證實遭政府祕密處決

Photo credit: Joi Ito

活躍於阿語世界的開源與人權運動家巴塞爾.哈爾塔比爾(Bassel Khartabil),2012 年三月遭敘利亞政府囚禁,2015 年在獄中被祕密帶走後從此下落不明,他的妻子、敘利亞人權律師薩法蒂(Noura Ghazi Safadi)8/1在臉書發文,證實哈爾塔比爾遭到處決的傳言。

哈爾塔比爾長期致力於開源運動,不僅在維基媒體計畫中以匿名編輯的方式進行貢獻,也創建了敘利亞第一座駭客空間 Aiki Lab,同時是敘利亞創用 CC 的領導者、開放網媒全球之聲社群的夥伴,以及是協助火狐(Firefox)瀏覽器進行阿拉伯語在地化工作的摩茲人。2012 年受到阿薩德政府囚禁之前,他正在進行「新帕米拉計畫」(#newpalmyra),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敘利亞四千年古城帕米拉,進行 3D 模型的繪製重建;這座古城在 2016 年因伊斯蘭國的入侵而已被大量破壞。

儘管身陷囹圄,但哈爾塔比爾無所畏懼。他曾在與電子前鋒基金會工作人員的信中表示

「就我(主要因為)貢獻開源而被關進牢裡三年的經驗而言,我發覺極權有夠害怕『科技』會對他們政權的延續造成危害。他們的確該害怕,因為程式碼不只是工具,同時也是能打開年輕心智的教育,並推動國家向前。誰能夠阻止我們?沒有人。我在牢裡,但是仍有成千上萬個我的分身在外面寫程式、駭入電腦。他們會持續做這些事,不論這些政權做什麼蠢事來阻擋⋯⋯。只要在外頭的人們持續做他們正在做的事,我的心靈就是自由的。監牢只是暫時性的生理限制。」

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長凱瑟琳.馬赫(Katherine Maher)在悼詞中表示:「巴塞爾對言論、開放、創意的承諾,提醒著我們彼此共享人性的光輝,同時也是打造一個更好世界的基石。開放文化與自由知識的全球運動因為巴塞爾的貢獻而更加茁壯。⋯⋯我們會在他所追求的價值中持續努力不輟。」8/3,哈爾塔比爾親友決定在創用 CC 計畫下設立以他為名的紀念基金,讓所有追求開放文化的人捐款支持。

據敘利亞人權網絡(Syrian Network for Human Rights)統計,自 2011 年公民抗暴活動開始以來,總計有 6 萬 5000 人無故消失,到 2016 年至少有 1 萬 7728 位敘利亞人在囚禁中死亡。

2. 八成資料幾乎「長草」!台灣開放資料架構 2 週年檢討

截圖自黃國書臉書直播畫面

2015 年行政院設立了「政府開放資料諮詢小組」,以「二級制」的架構,要求行政院與底下二級的各部會須設立小組定期討論。7/26 立委黃國書在立法院舉辦了兩週年檢討會

現場除了舉出過去哪些單位的開放資料有達到實質應用與效益,也有民間團體指出目前「政府資料平台」使用不彰,超過 85% 的資料下載次數少於 100 次,以及部分政府單位仍是缺乏開發資料的精神和作為。

國發會則宣布,明年起正式啟動各政府機關開放資料評比制度,包括開放資料可直接取得程度、資料結構化程度與詮釋資料正確性等三個項目。未取得標章的機關,國發會將提供修正建議。

3. 租稅正義開放資料庫,揪出密謀逃稅的黑心企業

取自CBCR

由租稅正義倡議者、開放資料專家等共同合作,創立一個公開的「國別報告資料庫」(country-by-country reporting database),透過公開數據,可以讓任何人追蹤跨國公司的營運活動,並發現潛在的避稅計畫。

這是一個由歐盟規定在其範圍營運的跨國公司都要揭露的透明機制,內容包含繳交的稅額、雇用員工數、每年獲利等。在過去,跨國企業可以藉著不同國家的價差,讓各跨國公司互相轉賣貨物在帳面上增加利潤或降低成本,進而達到避稅效果;而國別報告的公開資料可以呈現出這類的避稅方式。

在這計畫的作業過程,也從各國專家的演講中,看到跨國避稅的規模為什麼開發中國家需要國別報告,以及英國樂施會分享從要求歐盟開放資料過程中的心法,成功找出可能的避稅天堂銀行

4. 臉書在開發中國家推免費App,是真服務還是「養套殺」?

Photo credit: mikemacmarketing

臉書為了擴大開發中國家的使用者,再次推出免費線上服務「Free Basics」App,提供氣象、新聞,或其他企業的內容服務,目前這個 App 已經在全球 61 個國家運作。

但這個應用軟體真的能滿足當地使用者的需求,並帶來進步?全球之聲編輯群針對六個國家的使用狀況做了抽樣體檢,7/27 發布的「體檢報告」指出六個發現:

1. Free Basics 可能沒有在地的語言版本,只有英文版;
2. Free Basics 很少在地的免費內容,多為針對英美的服務;
3. Free Basics 未必能讓使用者連結全世界,但絕對有在蒐集個人資料;
4. Free Basics 違反了網路中立性原則,禁止使用者瀏覽開放網際網路;
5. Free Basics 的大多數內容難以真正滿足使用者的最基本需求。

說到底,全球之聲覺得 Free Basics 絕不是臉書佛心來的,而是為了掌控潛在消費者的個人資料。

5. 什麼樣的公民科技,才能真正幫助德國難民?

Photo credit: Lee Royal

過去兩年來,德國境內總共有超過百萬名的敘利亞難民湧入,面對此局勢,德國公民科技領域也投入災民救濟的工作,不論是提供緊急避難所、物資捐贈、德語課程、社會安置等大小專案。根據統計,在德國光是針對難民的公民科技專案就有 112 個,國際性專案也有 50 個。

德國最大公益眾籌平台旗下研究單位 betterplace-lab,針對這些專案做了比較,發現專案之間常會有重複開發的現象,同時對這波難民潮的公民科技應用,提出觀察與建議。不論是社會新鮮人最富熱情、創意的投入,或是社會創業家(Social enterpreneurs)著重推廣,還是來自開源社群的黑客透過協作發展專案,研究負責人班.梅森(Ben Mason)認為,往往還是會受限於對難民問題的理解有限,而無法真正滿足其需要,因此理想的專案應是「與難民一同面對問題」而非「為難民解決問題」,由「新移民自己發起」(Newcomers-led)的公民科技,才能真正從「支持」走向「賦權」。

6. 黑函滿天飛,肯亞公民科技社群這樣對抗假新聞

截圖自The reality of Fake News in Kenya

網路普及率超過八成、占非洲第一的肯亞,在8/8總統大選前,假新聞早已順著網路快速、全面傳播,甚至因為謠言、假新聞滿天飛,爆發暴力屠殺事件。為了遏止假新聞,七月在首都奈洛比,由行銷專家、資料分析師、媒體從業人員、軟體工程師等,共同探討對抗假新聞的辦法。

像是擁有 6 千位志工的「選舉觀察團」(ELOG)透過開放資料,查證有關大選新聞的真偽、流傳狀況,再將查證結果分享給肯亞中選會(IEBC);網路媒體社群總監朱利安.卡莫(Julian Kamau)則分享透過與公民記者合作查證,在網路平台 Ureport 一一破解假新聞;Code for Africa 軟體開發者詹姆斯.切格(James Chege)則是利用 Google 以圖搜圖的工具,揪出利用變造照片捏造的假新聞。其他研究則是發現,即時通訊軟體 WhatsApp 也成了散布假新聞的黑洞,而一些假新聞網站也模仿主流媒體的設計或編排,但用聳動標題以假亂真,衝高流量並從中獲利。

7. 有了開放資料曲目庫,你也可以聽到大師級歌單

Photo credit: Visualhunt.com

遍布 232 個國家、擁有超過 1500 萬活躍聽眾的網路電台和音樂社群Last.fm,現在有開源的姊妹版!ListenBrainz 是類似 last.fm 的服務,只要在音樂播放器(例如 Spotify )連結 Last.fm 帳號,在播放器聆聽的曲目紀錄就會被傳送到 Last.fm ,Last.fm 會依據使用者的聆聽紀錄尋找其他類似喜好的使用者,推薦你可能也喜歡但尚未聽過的曲目。然而 Last.fm 的資料並不公開,無法被第三方開發者利用,也就無法打造更好、更多元的音樂推薦系統;ListenBrainz 即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。

使用者可以將 Last.fm 上的聆聽紀錄匯出至 ListenBrainz ,ListenBrainz 將會把資料去識別化之後釋出成為公開資料集,有了這個公開資料集,任何開發者就可以開發更好的音樂推薦系統。目前已經開始接受商業試用,樂迷們不妨拿來應用或製作自己的聽歌日記!

g0v.news 公民科技週報每週一出刊,若你也看到有趣、重要的新聞議題,歡迎請在臉書和推特 tag「@g0v.news」,以及 #civictech。我們將持續追蹤報導你關心的公民科技新聞!

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:
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,採創用 CC BY-NC-ND (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) 3.0 台灣。
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,採創用 CC BY (姓名標示) 3.0 台灣。

--

--

Open Culture Foundation, a non-profit organization which focus on promoting open source, open data, and open govern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