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8/6週報】國小人擠,新加坡怎麼用數據和智能設備防治登革熱?

OCF
g0v.news
Published in
5 min readAug 6, 2018

--

整理撰文|林冠廷、陳廷彥

新加坡的國家環境局人手有限,但是必須面對獅城內的高人口密度與高溫,防疫登革熱變得相當棘手,現在透過數據、人工智慧以及智能設備,讓衛生資源能夠準確投入。另外一個科技案例是來自德國與肯亞,德國的空氣品質監測專案,透過群眾設置儀器,可以觀看全德國的空氣品質況狀,這樣的經驗成功複製到了非洲。

用人工智慧治登革熱:島國的公衛革命

(新加玻登革熱地圖,Photo Credit:Screen shot)

位於熱帶緯度的新加坡,高密度的城市人口、老舊的住宅與高溫,使得該國成為登革熱的溫床,2013年光一週就記錄了842個登革熱病例。因此,國家環境局(NEA)決定用更智慧的方式控管病源傳播。首先,他們將天氣、建築、人口等統計結合登革熱資訊試圖預測未來散布趨勢,提早預測哪些地區需要加強防疫,環境局也建立登革熱互動地圖給市民查詢,但他們目標不僅如此。

「透過數據,我們可以將資源投入在高風險地區,因為我們沒有資源進入到每戶人家。」

今年,他們推出智慧蚊子捕捉器,目前在全國各地廣布五萬個這種儀器,就可以用電腦分辨病媒蚊的物種與特徵,替研究帶來新的可能;當疫情可以用演算法與機器學習預測,相應的滅蚊、醫療計畫就可以精準執行。

多倫多政府與公民科技組織樹立社群合作典範

(Phtoto credit:Bikespace)

隨著多倫多越來越多人使用腳踏車來通勤,一群多倫多人為了回應城市中停放腳踏車,與腳踏車架維護的問題,成立了「自行車空間」(BikeSpace)團隊,讓民眾可以透過這個app直接回報市府哪裡需要設置更多停車格、哪裡有損壞的腳踏車等,提高效率。

除了技術本身要有雙方配合,社群與政府之間還有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— — 團隊直接借用市府的空間工作。政府提供技術諮詢,社群則以高效率回報,形成公民科技專案的雙贏局面。而且除了市府以外,建商也能透過這些數據知道是否該提供更多車位。

「Bikespace從一開始就獲得來自所有關係人不斷的支持,包括市政府本身。」Bikespace也採用開源的規劃,讓其他城市在未來也可以很快仿效。如果台北或其他台灣的城市想學習這樣的經驗,是否有可能?

線上社群引領「全球公民世代」?看看學界如何辯論

(Photo credit:Open university)

在臉書這類「去領土化」的社交網絡,還有由區塊鏈引領的去中心化技術中,國家疆界的影響力愈來愈低,傳統以國家為基礎的政治社群,正受到全球公民的新概念強烈挑戰。在此情況下,區塊鏈賦予每個人獨特的法定身份,是否有可能創造出一個超越傳統國界的雲端社群?

在〈雲端社群:全球公民的日出?〉中,集結了14個不同學者的正反論點,有人認為區塊鏈帶來「雲端社群」,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展現自己的人格;有人認為國家與商業公司總能控制這些社群;還有學者質疑,雲端社群的技術特性,會導致生活在特定條件中的人民直接被排除。但是如果雲端社群真的建立起來,人類將有機會透過區塊鏈的技術,達到「全球事務,一人一票」的形式,產生新的民主可能。

g0v.news之前也報導過中文世界透過區塊鏈建立跨國界社群的Matters,Matters試圖透過區塊鏈讓所有留言不會被竄改,並連結虛擬貨幣讓有價值的內容獲得更多回報,並且瞄準所有說中文的群體。

參考維基百科,巴西人要讓立法更加開放

(Photo Credit:Labhacker)

在代議幾乎是民主代名詞的當代,要如何在制定法律時真正接收選民意見?巴西眾議院的「黑客實驗室」(HackerLab )推出「e民主」(e-Democracia),其中除了互動式廣播站、線上討論區外,還在2011年開放了「維基法律」(WikiLegis),把法律條文獨立開來,讓民眾可以個別按讚、評論與建議,線上參與能避免參與式民主對升斗小民帶來的各種不便。

目前已有幾十個法律接受「維基法律」的貢獻而改變,中央、地方與私人機構都對相關開源技術感到興趣。隨著今年10月的大選到來,「黑客實驗室」期待「維基法律」可增進投票比率。

跨域公民科技組織,如何合作測量空氣品質

(Photo credit:Code for Germany)

空氣汙染影響生命,隨著工業化,已經成為全球議題。Code for Germany為此設計出了一套測量空氣的方案,與臺灣的「空氣盒子」類似,採用成本相對低的感應器,由民眾自發廣設各處,並匯集不同地點的空氣品質。

有了德國的經驗,非洲在進行類似專案時,就可以看到德國開放出的硬體規格文件,並針對當地環境加以修改,例如把WiFi套件換成行動數據連結,也新增了太陽能供電的設計,還有種種教育課程。有了在地經驗,還可以回饋給德國團隊,形成多方互動與經驗傳遞的良好管道。

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:
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,採創用 CC BY-NC-ND (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) 3.0 台灣。
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,採創用 CC BY (姓名標示) 3.0 台灣。

--

--

Open Culture Foundation, a non-profit organization which focus on promoting open source, open data, and open govern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