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0/9週報】「公民科技墓園」,專案們都是怎麼掛掉的?

OCF
g0v.news
Published in
5 min readOct 9, 2018

--

分析 70 個失敗的公民科技專案,有幾個重要的教訓

整理撰文|林冠廷、陳廷彥

從公民科技專案的墳場,我們可以吸取什麼教訓?

為什麼公民科技專案會失敗?美國 Civic Hall「公民科技指南」計畫共同策劃人 Micah L. Sifry 利用大約七十個失敗案例的經驗,指出幾項重要教訓:

1.只到天使輪:專案前期成功募集資金,不代表後續能夠吸引足夠多的使用者。

2.曇花一現:若沒有足夠頻繁或大量的使用者來穩定支持專案,便可能失敗。例如美國選舉資訊平台ElectNext 在2012年選前吸引百萬流量後,就迅速失去影響力。

3.創辦人自己跑了:也有許多專案的消失,只是因為創辦人轉而進行更有前景的其他計畫,例如陽光基金會(Sunlight Foundation)的國會資訊平台 OpenCongress 即是如此。

4.搞太複雜:要人們以複雜的方式集體行動的專案,常常會失敗,例如要以群眾募資促成地方社區專案的Citizinvestor。

5.太小難以持續:針對特定社群的新聞平台,可能會因為社群媒體的興起等原因而難以為繼。

而根據新創顧問公司 CB insights 統計,新創事業失敗的前三大原因分別是:沒有市場需求 42%、錢燒光 29% 跟 團隊不對 23%。同樣的經驗教訓也體現在公民科技領域,對於公民科技更多仰賴資助,不以營利為目的,更需要注意到前車之鑑。

科技從摧毀到「製造」珊瑚礁,3D列印為海洋帶來希望?

(Photo credit:Reef design labs)

聯合國日前發布對全球暖化的最新報告,預估地球到2030年,將升溫攝氏1.5度。面臨極端氣候的威脅,對海洋溫度相當敏感的珊瑚大量死亡,也造成白化危機。

位於印度洋水域的度假勝地馬爾地夫,在2016年更因為嚴重的聖嬰現象,導致海水溫度急遽上升,南馬爾地夫被消滅的珊瑚高達百分之75。在夏日島酒店工作的馬爾地夫人Shauna憶起那年首都Malé附近的海域:「那片礁很漂亮,也是我看過在首都附近最健康的。但一個星期之內,我們看到這片礁完全變白。」

澳洲商人 Alex Goad 看到馬爾地夫的命脈正在凋零,決定成立非營利的「礁石設計實驗室」(Reef Design Labs),利用日漸進步的3D列印技術,用電腦精準印刷出模組化的人工珊瑚礁,以陶瓷為結構,並填入混凝土,不只可以重現複雜的珊瑚礁形貌,更可以促進珊瑚蟲生長。

Alex Goad期待這項技術可以為海洋生物找回原有的庇護,並形成海底社區,不過他也承認技術仍有局限。如果結構設計不當,對海洋生態的傷害可能會更嚴重。

戴上耳機,遠離失智?

(Photo credit:PEXELS

根據BBC,聽過的音樂可以觸發失智患者的記憶,而音樂療法也可以緩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抑鬱、焦慮、幻覺與行動障礙,不過英國卻只有5%的護理院提供高品質的音樂課程。慈善機構 Playlist for Life 為此與BBC合作,成立「音樂記憶網」(Music Memories),讓使用者可以聆聽過去一百年的1800首歌曲,創造播放清單,並把清單提供給相同背景與年齡的人聆聽,實際幫助失智患者。

網路隱私岌岌可危,全球資訊網創辦人出招拯救

(Inrupt 宣傳照Photo credit:Inrupt)

就在臉書深陷隱私危機的同時,全球資訊網創辦人 Tim Berners-Lee 宣佈成立 Inrupt 公司,建立一個名為 Solid 的個人資料儲存系統。在Solid的架構中,用戶可以把個資存在安全的「pod」中,而網路服務若要取用這些資料,將要取得用戶同意才能使用,也不會把資料存在自己的伺服器裡面。

Tim Berners-Lee 宣稱這套技術能讓網路更接近原本被設想的樣子,但 BBC 也引述科技評論者Bryan Lunduke 的話,質疑Solid的願景如此宏大,實際上能提供的服務卻只是 Dropbox 的一小部分而已。

褪色的美國夢:要脫貧,先看你住哪

(Photo credit:Screen shot)

對於1940、5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來講,幾乎所有人都能實現他們的美國夢 — — 至少賺得比自己家長多。不過沒多久,1980年代中期出生的青壯年,只剩一半的人比自己家長還會賺錢。哈佛經濟學家 Raj Chetty 指出,生在特定地區的人更容易脫貧:「這就像是一個擲硬幣遊戲,決定你居住在哪,才能實現美國夢。」Chetty 與美國人口普查局合作,建立 The Opportunity Atlas 地圖網站,使用者可以在裡面看到1978年到1983年出生在貧窮家庭的人,到2014、15年間的家戶所得。在地圖中紅色的區塊,代表他們長大後收入增長的比例低,藍色則反之。

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:
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,採創用 CC BY-NC-ND (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) 3.0 台灣。
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,採創用 CC BY (姓名標示) 3.0 台灣。

--

--

Open Culture Foundation, a non-profit organization which focus on promoting open source, open data, and open government.